養殖過程中,腹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臨床表現,是對養豬業危害較大的疾病之一。豬腹瀉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無論是現代化規模養殖場,或中、小養殖專業戶,或散養戶,均有發生。據報道,在豬的疾病中,出現腹瀉占總量的35%-45%,其中仔豬腹瀉表現得尤為突出,幾乎是每一個養殖場的主要問題。
豬一旦發生腹瀉,不可避免的就會對健康生長造成損傷,甚至導致豬死亡、疾病傳染等現象的發生,嚴重損害養殖效益。豬腹瀉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染范圍廣的特點,甚至在不同的環境和溫度下,對豬的健康狀況也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在亂用、濫用抗生素的背景下,細菌耐藥性嚴重,疾病日益惡化,增加了腹瀉防控難度。
為了能夠進一步降低豬腹瀉的發生概率,需要明確當下養殖過程中豬腹瀉的發生原因,以實際情況為基礎,制定針對性的防控措施,以此來降低腹瀉的發生,保障養殖效益,促進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對豬腹瀉的原因及防控措施作簡要介紹。
豬腹瀉是一種典型的多因素致病性疾病,飼養環境、飼料、動物的免疫情況、病原微生物等諸多因素均可引起腹瀉。根據豬腹瀉的表現形式,大致可分為環境應激性腹瀉、營養性腹瀉和非營養性腹瀉三大類。
豬腹瀉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我國豬腹瀉多發生于氣溫較低的初春或秋冬季節,尤其是仔豬,其體溫調節能力差,對環境變化特別敏感,易出現應激反應,應激條件下,仔豬體內皮質醇濃度升高,造成腸道功能紊亂,通透性增加,導致其在低溫季節腹瀉高發。相關研究表明,適當提高保育舍的溫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仔豬腹瀉的發生,溫度對于緩解環境應激性腹瀉作用明顯。除溫度外,適宜的濕度、清潔的空氣和衛生的圈舍也是必不可少的,舍內小環境的優化,可將應激降到最低程度。
豬在不同階段其適宜的環境溫度和濕度不盡相同,如下表1,養殖場應以當地實際情況為基礎,對圈舍的溫度、濕度及清潔度進行合理控制。
表1 豬舍參考溫度和濕度
營養性腹瀉主要發生在仔豬斷奶期,表現為食欲下降、消化功能紊亂、腹瀉、生長遲滯。斷奶仔豬營養性腹瀉的病因非常復雜,大量的研究表明,營養性腹瀉的主要因素有:飼料中的抗營養因子,維生素和礦物元素的缺乏,以及電解質的不平衡等。
斷奶仔豬腹瀉問題與仔豬自身生理因素和飼料中蛋白質有很大關系。斷奶時,仔豬日糧一般由液態母乳轉換為植物源性的固態飼料,而此時仔豬消化系統發育尚未完善 ,消化機能不健全,胃酸分泌不足及消化酶活性受到抑制等影響消化吸收,造成仔豬腹瀉。其中,斷奶后飼料中的蛋白抗營養因子是引起仔豬腹瀉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豆粕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劑、大豆球蛋白、β-伴大豆球蛋白等。飼料蛋白原料中含有引起仔豬腸道發生超敏反應的抗營養因子,飼喂斷奶仔豬后可引起遲發性過敏反應,過敏反應造成腸黏膜萎縮、腸絨毛變短 、隱窩加深等腸道組織上的損傷 ,引起雙糖酶數量和活性下降 ,腸道吸收功能降低,攝入的飼料蛋白質過多地涌入大腸導致仔豬的營養性腹瀉,營養性腹瀉引起仔豬的抗病力下降,使腸道病原微生物大量增殖 ,可能導致病原性腹瀉的發生。為有效防控此類腹瀉,主要應對措施有:1)降低飼料的抗原性;2)增加飼料的可消化性;3)控制仔豬的采食量以及飼料的蛋白質水平;4)加速腸道損傷發生后的修復等。
維生素的缺乏也是導致營養性腹瀉的原因,此類腹瀉多發生于散戶養殖,在大規模集約化的養殖場較為少見。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PP和泛酸的缺乏極易造成仔豬腹瀉,比如,維生素B1作為α-酮酸氧化脫氫酶系的輔酶可參與糖代謝,其缺乏可出現糖代謝障礙,導致代謝中間產物(丙酮酸、乳酸等)的堆積,進而影響能量供應。仔豬臨床表現為:嘔吐、腹瀉、生長停滯。維生素B2則作為生物體內的輔酶參與氧化,缺乏時,仔豬表現為:嘔吐、肛門粘膜炎癥并伴有腹瀉等。
與仔豬腹瀉有直接關系的礦物元素主要有鐵、鋅和硒。鐵作為仔豬體內必須的礦物質元素,缺乏可引起仔豬缺鐵性貧血,導致仔豬抗病力降低,易感染致病菌,發生腹瀉甚至死亡。缺鋅可使胃腸粘膜發炎,胃腸運動、分泌機能失調,并使含鋅消化酶的活性下降,引起消化吸收率下降,使食糜在胃腸道內蓄積,引起仔豬腹瀉。缺硒時,GSH-PX(谷胱甘肽過氧化酶)活性下降,胃腸平滑肌細胞脂質膜會因過氧化發生質性病變,從而引起仔豬消化紊亂,并伴有頑固性腹瀉。
另外,電解質平衡在仔豬滲透壓、酸堿平衡、水鹽代謝方面起重要作用,日糧中的電解質不平衡極易造成仔豬體內和消化道內的電解質的不平衡,導致仔豬腹瀉。其他方面,比如飼料氧化酸敗,發霉變質,微量元素超標,含有毒物質(如棉酚、芥酸、單寧等),飲水不衛生,以及抗生素的濫用導致菌群失調等也是導致豬只營養性腹瀉的重要原因。
表2 豬營養性腹瀉原因及防控措施
細菌性腹瀉主要由大腸桿菌、沙門氏菌、魏氏梭菌、胞內勞森氏菌和豬痢疾密螺旋體等引起。其中,大腸桿菌引起的腹瀉較為常見,全球約40%的腹瀉病例由其導致,也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仔豬腹瀉的主要病原,腹瀉主要發生在新生仔豬-30日齡階段,如在10日齡內發生的黃痢以及10-30日齡內發生的白痢。仔豬黃白痢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冬季更為嚴重,該病難以徹底根除,同時若不及時防控,死亡率高,給養豬業帶來較大威脅。另外由沙門氏菌引起的副傷寒,魏氏梭菌引起的仔豬紅痢,都是影響較大的細菌性腹瀉疾病,具有起病急,發病快,死亡快,死亡率高的特點。對于細菌性腹瀉,盡管采用抗生素治療是比較好的方法,但要注意抗生素的耐藥性,需不定時輪換用藥,其次,用藥后盡量補給益生菌(如乳酸菌、益生芽孢桿菌之類),盡快建立腸道微生物區系,提高免疫力。
引起豬腹瀉的病毒主要有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輪狀病毒(PoRV)等。病毒性腹瀉多發生于冬、春季,溫度低導致易發病,同時多伴隨細菌的感染,仔豬死亡率可高達100%,并且發病快,時間短,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嘔吐、腹瀉,病變部位主要集中在胃腸道組織、胃部和小腸黏膜,表現為高度充血出血,患病豬排出灰黃色或者黃白色的水樣稀便,在較短時間內會出現明顯的脫水癥狀,腸系膜淋巴結水腫。目前,我國豬傳染病的發生具有混合感染的趨勢,在豬腹瀉疾病中,PEDV、TGEV與PoRV這三種病原具有類似的傳染途徑和臨床癥狀,同時也可能混合感染,甚至包括大腸桿菌的混合感染,臨床上較難區別,增加了診斷的難度,必要時需要借助實驗室檢測。此外,臨床上常見的偽狂犬、豬瘟及圓環等病毒性疾病的過程中也可出現腹瀉癥狀。對于病毒性腹瀉的防控,需要根據豬場的抗原抗體檢測情況,建立合理科學的免疫程序和保健程序,必要時使用抗菌藥物控制繼發感染,并做好環境的清潔消毒工作。
引起豬腹瀉的寄生蟲多為寄生在豬胃腸道內的線蟲和球蟲,主要包括豬蛔蟲、結節蟲、類圓線蟲、孢球蟲和鞭蟲。寄生蟲主要寄生在消化道臟器組織中,通過釋放毒素酶損傷腸道絨毛,引發炎癥反應,造成吸收功能不全,飼料利用率下降,從而導致腹瀉。感染胃腸道寄生蟲的共同癥狀包括消瘦、貧血、下痢、食欲不振,豬只生長發育受阻以至于成為僵豬,但整體病程較為緩慢。養殖環境控制不良是寄生蟲性腹瀉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日常養殖中,一定要做好環境衛生工作,并定期對豬群進行驅蟲。
表3 豬非營養性腹瀉原因及防控措施
綜上所述,豬腹瀉的原因較多,需針對不同階段和病理特征,必要時結合實驗室檢測,快速查明病因,并根據豬場的自身條件和管理手段,制定針對性的防控措施,有效控制腹瀉發生,降低經濟損失,保障養殖效益。